笔趣阁 > 最强皇后养成记 > 第27章 秦王妃的逆袭之路

第27章 秦王妃的逆袭之路


转眼间就到了年底,张氏回到家的第一个新年,虽然她没有接受朝廷的诰命,名义上的魏国公夫人还是谢氏,可是与徐达交情好的公卿之家把年货节礼都送来了城南别院,尤其以郑国公蓝氏太夫人、宋国公冯胜、大将军蓝玉送来的多,满满当当塞满了一车,引得一条街的邻居纷纷侧目。不久宫中皇后娘娘和太子妃娘娘、秦王妃赏赐的节礼仪式两份分别送了张氏和谢氏,单独赐给妙贞的也送到了别院。这些天妙贞天天陪伴母亲,徐达隔三差五也会回来住两天,谢氏每隔几天也会带着孩子们来给张氏请安,慢慢的张氏也适应了这种生活。秦王妃送给妙贞的祛疤药方,回家当天妙贞就配齐来全部药材,其中有几样特别难寻,还是求了皇后娘娘从宫中的库房里拿的。张氏用了这些天,疤痕处的皮肤一层层褪掉,原本像虫子一般粗细的疤痕已经越来越平,颜色也越来越浅。加在她心口上的枷锁也随着疤痕的变浅一点一点卸下。这个药方内服和外涂的药都有,服药期间忌口特别多,妙贞都亲自细细安排母亲的饮食,一丝一毫不敢松懈。

        揽镜自照看着自己那张恐怖的脸已不再吓人,摸起来也光滑平整了许多,张氏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脸上的笑容也不自觉地浮现出来,徐达看向她的时候也能自然低回应而不似以前如坐针砸地底下有羞愧的满头都是汗。闲了,她就进厨房,给女儿和丈夫做一些他们爱吃的饭菜,徐达品尝着熟悉的味道,再看失而复得的爱妻和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不由自主就会湿了眼眶。他一个杀伐无数的大将军,看惯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内心从未从未被触动过,本以为自己已经是铁石心肠,可是从发妻回到他的身边起,让他落泪的事情就越来越多。有对过往岁月爱妻受苦地心疼又愧疚,有过往岁月不曾陪伴的遗憾和伤感,更有如今一家团圆的幸福与欢欣。吃着爱妻做的家常菜,有女儿膝下承欢,心里只有踏实和满足。

        徐达如今把闲暇时间都用在两位妻子身上,不敢厚此薄彼,发妻刚回来要多陪,要照顾谢氏的感受也不能冷落她。没想到两位妻子的平衡与较量,遭殃的却是宠妾孙姨娘。孙红玉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生了二少爷又怀着三少爷,国公爷夜夜陪伴,几乎将嫡妻谢氏抛诸脑后。原本以为只要平安生下三少爷,自己两子在手,比生了两个女儿的正室强多了,以后魏国公府自己就算站稳了。忽然原配夫人回来了,国公爷大半时间在别院陪原配,偶尔回府都是去安慰谢氏。可怜她自从来到国公府还没遭受过这种这种冷遇,身怀六甲却也见不到丈夫一面,主母谢氏对她也是冷眼相待,把张氏回来自己受的气都撒她身上。自己院里的几个得力奴仆也都被谢氏借花献佛送到了张氏的别院。就在这样的郁郁寡欢下,孙姨娘终于挨到了临盆、瓜熟蒂落的那一天。与第一次产子的大阵仗不同,生二少爷时谢夫人早早找好了两个奶娘,国公爷从宫里请来两个经验丰富的接生嬷嬷,亲自守在产房外。可这次,谢夫人只是象征性请了一个奶妈,又随便找来一个产婆,国公爷更是连个面都没露。孙姨娘好不容易凄凄惨惨孤苦伶仃生下了三少爷徐添福,徐达也只是在月子里看了两次,给孩子取了名字。就在孙姨娘绞尽脑汁想借着生了三少爷复宠时,传来了别院张氏夫人有喜的消息。这下孙姨娘彻底失宠了,连三少爷的满月宴都没办,也只是在满月当天,国公爷和张氏差管家给孩子送来了一个金锁而已。谢氏也比葫芦画瓢送了个大小简直差不多的金锁,别的一概不管。

        别院里张氏有喜热热闹闹。徐达特意从外面重金请来一位名医每天为张氏夫人把脉、熬药生怕有任何的差池。国公府里,孙姨娘生下三少爷却冷冷清清,谢夫人看着自己生的两个女儿,心里又闷又堵,止不住的酸意和苦涩涌上心头,看孙姨娘更加不顺眼。妙芸看母亲这样,也很乖巧,哄着妹妹不去烦母亲,孩子们仿佛一夜之间都长大了不少。就连允恭也会几句母亲:“娘,那边夫人就算生了儿子,你也还有我不是?我一定好好读书、好好用功,将来好好孝顺娘。”谢氏听了,也觉得不管怎么样允恭是国公爷的长子,自己亲自把他养大,老了也有依靠。

        皇宫里过了年之后,燕王向陛下提出想请一位北伐战场上回来的将军为自己讲授一下燕地的兵力部署和作战特点以及燕地各军事要塞的防御要点。朱元璋素来欣赏四皇子朱棣与自己一样性格刚烈坚毅,是打仗的一把好手。自己把亲生的儿子尤其是嫡出这几个儿子藩国放在这几个军事重镇,不就是为了让他们取代这些功臣,军队掌握在老朱家人手里,比握在那些跟自己打江山的工程手里强多了。太子朱标宅心仁厚,朱元璋一直担心他镇不住这些战场上下来的心狠手辣地将军。如今看燕王如此上进,能体会他这个父亲的良苦用心,假以时日精心□□你能成为太子的左膀右臂。不由地龙颜大悦,对众皇子说:“朕的这几个孩子,燕王文治武功丝毫不敢松懈,这一点最像朕。国家刚定,四海未平,还不是皇儿们纵情享乐的时候。朕顶着满朝文武的压力,把各个要塞分封给皇儿们做藩国。为的就是我们父子君臣齐心协力把这大明江山守护的犹如铜墙铁壁。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你们几个都是太子的血肉至亲,要跟老四学好男儿就要战场上去挣功勋为君父分忧解劳。”

        秦王、晋王素来与燕王不合,如今看他在父皇那里得了脸,又能得到徐达和汤和的亲自指点,都是又急又气,又妒又恨。秦王回到宫中,王妃看他心情不佳,从随从张大安嘴里打听到今日之事。看丈夫为此烦恼,就对他说:“殿下,燕王此举未免太露能讨巧了。不过依我之见,陛下沿长城的各个卫所都作为藩地分封给各位王爷。尤其是陕西和山西、燕京历来就是毕竟必争之地。燕京的边防布局和作战特点不但燕王要知道,秦王和晋王也要知道。打仗从来就不是只打一城一池,父皇看中的是长城沿线,一旦燕京有变,山西、陕西的守军就要长途奔袭去驰援,殿下和晋王殿下不了解燕地的情况那怎么好。不如殿下奏请父皇,各位将军来为燕王授课的时候,您和其他几位王爷也去听课学习。待诸位将军讲解完燕京,还请在陕西和山西驻防或征战过的将军继续讲解这两地的情况。长城沿线的边塞要互相配合才能真正构建一个铜墙铁壁的防线。”秦王一听,深以为然,第二天就一观音奴所言向父皇奏请。

        朱元璋在准奏的同时,也感慨于孩子们都长大有了为君父分忧的能力和孝心,在群臣和皇后面前对秦王大加褒奖。秦王只比太子朱标小一岁,从小到大就是太子的陪衬,他自己也不如太子用功,在皇帝皇后群臣看来,他就是个资质平平的皇子。所幸太子与他十分亲厚,偶尔有过失都是太子帮着遮掩或者求情,二人感情甚笃。如今秦王难得获得嘉奖,母后和众兄弟看自己的眼神都不一样了,内心也觉得很自豪,对于秦王妃的也不再剑拔弩张,两人有事没事也会聊上几句。只是观音奴从不巴结讨好自己的丈夫,偶尔说上两句他不搭茬,观音奴也就不再说了。

        秦王妃人聪明机敏,刚入宫廷就知道太子地位坚如磐石,朱元璋对太子的宠信翻遍史书也找不出来第二个。大婚后她也很敏感地察觉到秦王、晋王对燕王一直颇有微词,似乎很看不上他。秦王、晋王做为太子的嫡亲兄弟,从小到大就知道自己与大位无缘,又不像太子那般受到父皇母后的重视和培养,又与太子差距越来越大,索性一起追随太子将来做个逍遥王爷。对太子来说,两个幼弟不思上进又忠心耿耿,自己的地位就更加稳固。可是燕王朱棣不一样,他从小就勤学苦读受尽师傅们的赞扬,又苦练功夫从没有一日懈怠,朱元璋经常公开说燕王朱棣最像他。夹在一个优秀的哥哥和一个勤奋的弟弟中间,愈发显得秦王、晋王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也难怪秦王看到燕王就觉得碍眼。

        在投其所好这件事上,秦王妃的手段是非常高明的,她知道了丈夫的心结,聊天到时候就会说一两句类似“父皇母后对太子给予厚望,我们过几年就要去秦地就藩,无圣旨不得出封地也不得回京城。父皇这样限制众皇子不就是为了保证太子的地位不受威胁。殿下您这样韬光养晦不肯出风头,何尝不是为了让父皇和太子安心,这样的明哲保身才是安身立命的诀窍。您和太子殿下就差一岁,难免守猜忌,您的不争不抢、默默无闻、安分守己众人都看在眼里,您又是父皇和母后嫡出的次子,地位仅次于太子、尊贵无比,以后就算父皇百年以后,太子殿下登基也必然会厚待我们。”生生把秦王的平庸和不思进取说得如此冠冕堂皇、有理有据。这一点秦王心里是非常受用的,仿佛自己就是秦王妃口中那个“大智若愚”“明哲保身”的聪明之人。秦王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抚慰,渐渐觉得妻子才是最懂自己的知心人,看向她的目光愈发温柔。

        知道秦王对燕王的心结,她也会在丈夫抱怨燕王时适时说出“燕王如此争强好胜,不但不将您和晋王放在眼里,似乎隐隐有跟太子一较高下的心思。储君就是储君,名义上是兄弟,实际上是君臣,星星太过耀眼就会显得月亮暗淡无光。几位王爷都是太子殿下的臣弟,“臣”在“弟”前,可见与私人的荣辱比,让太子在文武百官中有威信,在黎明百姓中有盛誉,不与太子争风头才是为臣为弟之道,抱朴守拙才是几位王爷对父皇和太子的忠心,才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秦王深以为然,在之后燕王得到大奔让师傅们的赞誉时,在父皇夸奖燕王时都会适时向太子表达出自己身为臣弟安分守己之心,指责燕王凡事争先拔尖不利于兄弟和睦。时间一长太子也觉得燕王的雄心壮志恐怕不是他这个太子哥哥能驾驭的,反而是秦王和晋王这样虽无大才大志,但是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弟弟们更贴心。借着自己管理内务府的便利,太子私下里都给秦王宫里非常多的好处,秦王自然知道太子对自己另眼相看,心中对妻子更是佩服。

        这一日朱元璋来大本堂考教几位皇子的功课。太子朱标有几位名师悉心教导成绩当然是一骑绝尘、遥遥领先;晋王虽然读书不行,习武和兵法却也备受师傅和诸位将军的夸奖;燕王殿下靠着自己的勤学苦练,每次父皇的考教都能脱颖而出;吴王是皇后嫡出幼子读书习武都欠缺天赋,皇帝和皇后知他天资有限从来不曾苛责他;只有秦王这次考核文韬武略都泛善可陈,让朱元璋非常不满,明嘲暗讽指责了他几句。这边骂完秦王,皇帝那边又大张旗鼓夸奖了燕王,欣喜之下赏赐了他许多节礼,几乎和太子一样多,引得秦王愤愤不平。

        秦王的这点情绪,皇帝都看在眼里,众皇子告退时单独留下了他又是一番说教:“老二,藩王之中你最大,朕把最重要的三秦大地封给你,你应当知道自己身上责任重大,理当发奋图强,努力上进将来就藩后为君父分忧,造福一方百姓。可如今你不但不思进取,还嫉贤妒能。我奖赏你四弟,你这做哥哥的,不但不见贤思齐,还心生妒忌,你还有一丁点儿做哥哥的样子吗?”秦王一听连忙跪地为自己辩解:“父皇明鉴,儿最近读书、习武确实懈怠,父皇的教诲儿谨记于心。我只是觉得即使四弟表现好,父皇也不该重赏于他,让他和太子的赏赐比肩。我们诸位弟弟与太子虽是嫡亲兄弟,从父皇登基那日立大哥做太子储君,君臣名分就已经定了。儿臣莫说本就不如太子哥哥聪慧勤奋,就算比太子资质更好也万不敢出风头盖过太子。为人臣子,儿臣觉得才能倒是其次,最重要的就是要忠君,孩儿若和太子哥哥一样才能出众,免不了就有些投机取巧的人来投靠与我,撺掇我,倘若我再得到父皇的青眼和赏赐,难说哪一天就会对大位产生觊觎之心。历朝历代宫廷惨案都不是因为皇子们太平庸,反而是都过于优秀,各有拥趸才对皇权有了贪念,最终酿成大祸。唐有李世民,宋有赵光义,哪个不是踩着兄长的血登上皇位。孩儿曾对太子殿下说自己太过于平庸,恐有负父皇母后的重望,太子安慰儿臣说:我们生在皇家为万民所养,就应该不负黎民百姓的重托,君权神授,我资质平庸不怕,他和父皇会为为我选能臣良将去辅佐。身为藩王,最重要的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被蛊惑不动贪念。儿臣谨记太子的教诲,如今我和太子殿下均已娶妻成家,父皇考教功课,我本来就不如太子,可是今日也是刻意表现出不成器的样子彰显太子的英明神武,为太子树立威望。父皇不信大可再考考我,看我是不是真如父皇和众大臣看到的那般不争气。父皇谆谆教诲,太子殿下又对儿臣推心置腹,儿臣越平庸来投靠撺掇的人越少,太子的威望越高、我们皇室越稳定。今日父皇抬举四弟,四弟本来在众兄弟中就出类拔萃深得父皇欢心。说句僭越的话,等四弟到了太子殿下的这个年龄,文韬武略未必在太子之下,父皇的赏识必定会让一些在太子那里不得脸的小人去投靠燕王,时间一长撺掇的人多了难免有别的心思。所以才对刚才父皇重赏四弟有不快,请父皇明鉴。”

        朱元璋听完,也颇有触动,沉默思索了好一会儿才说:“那照你这意思,你不成器的样子倒是忠君爱国,燕王勤学苦练反而是不操好心吗?那以后各位皇儿好朕也不赏,不好也不罚才行?”秦王吓得连忙跪下说:“儿臣不是这个意思,儿臣是觉得陛下把半朝文武大臣都归太子东宫调遣,为太子立威。在宫里也可把诸位皇子的奖惩都交给太子来节制。由太子来监督和考教我们的功课,做的不好的由父皇来惩罚,做的好的由太子殿下来奖赏。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是父皇您的国君之恩,也是太子的储君之恩。以后就算四弟做的再好也是太子殿下来赏他,恩出于上,让我们这些做臣弟的明白,“臣”在“弟”前,恪守本分。”朱元璋听到这里,颇感欣慰,频频点头。显然秦王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他,对于一个帝王来说最大的打击就是儿子们手足相残。秦王能安守本分处处为太子着想,何尝不是知道自己这个当父亲的对太子期望高,也是秦王对自己的一片孝心。想到这里就忍不住赞叹道:“儿啊,你这番话甚得朕心,你大婚娶妻后果然长大了,有长进,父皇很欣慰。以后你要帮着太子一期约束管教下面的弟弟,你们和和睦睦的,我和你母后就没什么遗憾了。”

        秦王回到宫里,皇帝的赏赐就到了,第二天皇后娘娘的赏赐也到了。私下里皇后娘娘召见秦王妃,也是对秦王一阵褒奖,太子听了那天的对话,对秦王更加亲厚,看燕王的眼光也多多少少加了几分戒备。依观音奴之计,秦王一石三鸟,即成全了自己又打击了燕王,还拉拢了太子,里子面子都有了。秦王与观音奴的关系得到了极大的缓和,有个什么事儿都爱找她给出个主意。秦王看重秦王妃,连宫里的太监和宫女服侍起观音奴都更加恭敬卖力。


  https://www.xygwh.cc/88410/88410444/2164804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ygwh.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ap.xyg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