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 第290章 自古得位之正,莫过于大明!(

第290章 自古得位之正,莫过于大明!(


对于这场变法改革,杨宪是有着十成十的信心。

        这份信心不是来自其他地方,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大明百姓。

        杨宪看着朱标,开口道:“太子殿下可否有听到呼喊声。”

        朱标:“?”

        朱标左右看了一眼,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哪里有什么声音。

        下一刻,似有风声起。

        “听,是整个大明百姓支持变革的呼喊。”杨宪做出聆听状,开口道。“这声音在大明每个角落响起,汇聚在一起响彻整个天下!”

        这天下有多少读书人?

        又有多少儒生?

        几千,几万,还是十几万?

        而眼下整个大明的百姓,却足足有两万万人!

        是这些儒生的声音大?

        还是两万万百姓的声音更大!

        这两万万百姓当中,有贩夫走卒。

        有佃户贫农。

        有大户家仆。

        亦有酒楼伙计。

        他们家乡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口音也天南地北,大相径庭。

        有软糯的吴侬细语,有粗犷豪迈的北方口音,有憨憨中透着机智的巴蜀方言

        他们用不同的口音同时呼喊,相同的“变法”两个字却份外的清晰!

        因为在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所有人心中最为朴素的心愿。

        这个心愿是所有百姓共通的,它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

        两万万百姓的声音,高呼着改革变法,恸彻天地。

        经过这段时间,杨宪的宣传与引导,进步的火苗,已经彻底点燃,在大明这片土地上开始燃烧。

        等到这个时候,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儒生、乡绅、士大夫们会猛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在天下万民前,是何等的渺小。

        如今杨宪他们要做的事情,那就是等风来。

        等那股火势在风(时间)的助力下,形成燎原之势。

        朱标完全沉浸在杨宪所描述的世界当中,这一刻,杨宪在他眼中是那么的耀眼,好似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光芒。

        如同太阳一般。

        就在这时,朱标隐约间听到有人在呼喊。

        下一刻,有内侍官从外头快步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最新的情报。

        “殿下,全国各地有关变法的最新消息。”

        “快!”朱标一抬手,从内侍官手中,将情报拿了过来,仔细看了起来。

        这第一份消息,就是余杭那边有关钱延平被百姓唾弃一事。

        奏报内容详细写明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老儒钱延平自身种种恶劣行迹。

        朱标看了之后,忍不住拍手称好。

        他接着往下看,下一条消息与余杭内容相似,同样是当地发生的倒儒事件,只是这一次将地点,换成了四川绵阳。

        一条接着一条消息。

        朱标脸上笑容越发灿烂。

        这一刻他仿佛真像杨宪所说,听到了全国各地的百姓们的高声呼喊。

        朱标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对于这次变法,杨宪会如此的自信。

        这一场战斗,他们与整个大明的百姓们站在一起,又怎么可能会输。

        至于各地的官员,心中同样清楚,自己是在给谁当差。

        京城,当街打砸店铺,殴打女店员重伤的读书人被重判,朝廷这边便已经给了明确的信号了。

        其中一些人,趁着这一波风头,也在老百姓之中捞了不少的官声。

        虽说是杨宪的介入,让这个时代生产力大大增加,为这次变法创造了合适的土壤。

        可历朝历代,也唯有明朝,而且只有开国的洪武年与改革最为契合。

        匹夫起事,无凭借威炳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自始皇以来,得国正者,莫过于明!

        这句话简单来说,一是要草根出身,不能凭借政治地位和士族门阀然后夺取皇位;二是要满足为民除害,为百姓谋福,而不是一开始就想着当皇帝。

        满足这两点的,也就是满足得国最正者的条件的,只有朱元璋,只有大明!

        其实出身低微倒是没有什么可说的,无非就是卖惨,但是我们可以把第一条看做是是否得到过前朝恩惠。为什么士族门阀得位不正?因为他们都曾经做过前朝的官,前朝是有恩于他们的,他们就是叛乱,是忘恩负义。

        在这个层面,其余任何朝代的帝王在朱元璋面前,都矮了一头。曹魏不行,从他祖宗开始开始就受汉朝之恩。司马家也不行,完全是借着曹魏发的家。

        剩下的南北朝哪一个没有享过前朝的恩赐,然后是杨坚是北周大司马,李渊是太原太守,赵匡胤是后周检校太尉。

        只有朱元璋,他不仅没有受过元朝的恩惠,而且元朝的暴政让他家破人散,元朝夺去了他的家庭,他的亲人。元朝压榨百姓,民分四等,民族矛盾尖锐。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族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死人的唯一代价是赔偿一头驴;赋役沉重无比。

        从这里来看他是真正的揭竿而起,是真正的民不畏死。从先天上他就与所有的官僚士大夫们不一样,士大夫是为了权利而争斗,为了霸权而反对。

        其次,而朱元璋则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蒙元手中重夺汉家江山。在大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歼灭方国珍一统江南后。

        朱元璋顺势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北进中原,推翻蒙古在中原九十八年的统治,我国再次回归到汉族建立的王朝的统治之下,同时收回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

        汉朝唯一弱于明的,便是他驱逐的并非外族。

        从这里来说,自古得位之正,莫过于大明!

        二十年前,百姓们相信朱元璋能够带着他们驱逐鞑虏。

        二十年后,百姓们就同样相信朱元璋,相信大明的变法能够真正让他们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这是战与火之中锤炼出来的信任。

        这也是为什么杨宪会说,没有比明更适合推动改革变法的朝代了。

        因为这个朝代得民心。

        是真正的民心所向。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伟人伟大的原因。

        后世伟人不仅驱逐外族,拯救华夏,更为重要的是他不仅站在老百姓的这边,简直可以说是老百姓的化身。

        在这一点上,老朱虽然同样心系百姓,喊出“朕与百姓共天下,非与士大夫共天下!”这种振聋发的声音。

        可终究还是太过执着与小家,即他朱家人了。

        在他心中,朱家人还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这一点从他对他那几个为非作歹的儿子的处理就可以看出。

        这也是为什么,杨宪认为自己迟早有一天会和朱元璋分道扬镳的原因。

        不过这是用跳出时代的目光去注视,去要求。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咱老朱已经足够优秀。

        从杨国公府出来后。

        <div  class="contentadv">        朱标看到金陵城无数百姓,自发聚集在这里。

        其实自从朝廷通过报纸公布了改革的决心,以及一系列相关举措后。

        已经不是第一天如此了。

        眼前这些人也已经不是最初的那一批人了。

        由此可见被程朱理学、传统礼教给迫害的百姓有多少。

        这些百姓显然是认识杨宪的,见到杨宪出来,一个个跪下来大声说着感恩的话语。

        “这是太子殿下,这次改革,多亏了他的大力支持。”杨宪看着那些百姓们,大声开口道。

        杨宪话音刚落,这些百姓们便开始对朱标,表达发自内心的感激。

        朱标看着这些神情激动的百姓,他回头看了杨宪一眼,杨宪给了他一个鼓励眼神。

        朱标往前迈了一步,大声道:“你们放心,这次改革,为了大明千千万万的百姓,一定会贯彻落实到底!”

        “我们朝廷最终要做的就是,让我们大明老百姓,所有老年人都能得到赡养,所有孩子得到抚养与教育,所有贫困的人得到依靠,所有困难的人得到帮助,鳏寡孤独者及身体残疾之人也不会被抛弃!”

        朱标并没有和这些老百姓们,讲什么程朱理学,讲什么腐儒礼教。

        而是用最直白,最浅显的话语,向老百姓们表达他的决心。

        这就是千古第一太子,朱标!

        朱标的话,引起了百姓们山洪海啸般的欢呼。

        朱标看着这一幕,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这么一个瞬间。

        朱标意识到,他原本以为坚不可摧的大明朝廷,在天下万民的面前是何等的渺小。

        也终于彻底明白,课本上那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真正含义。

        朱标原本以为自己的父亲是那个天命所归之人。

        可如今却会忍不住去想,这天命所归的或许从来都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天下万民。

        是天下万民需要这个时候站出来一个人,带领着他们驱逐残暴的鞑虏。

        这也是杨宪,在朱标心底里种下的一颗种子。

        天下万民需要他老朱时,他老朱才是那个天命化身,可要到了某一天,万民的心声,不再是他们老朱家。

        那又该如何抉择。

        当然此时的朱标,还并未想到这一层。

        从杨国公府,回到皇宫后,朱标全身都充满着用不完的劲。

        对他来说,能够为万民谋福祉,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另一边。

        与朱标分别后,杨宪却是去了中山靖王府。

        因为在他看来,让大明的女子拥有工作的权利,不再被程朱礼教束缚只是第一步。

        想要拥有更进步的力量,那么必须还得让这些女子拥有被教育的权利。

        不然女子一辈子能做的工作,也就仅限于纺织、养殖等少数几个工种。

        这将会大大影响杨宪未来的规划。

        因此杨宪要做的就是成立女子学校。

        步子迈得太大,容易卡着蛋,男女混校还得等过几年时机成熟了再推行,女子学校是目前最佳的选择。

        虽说现在乡绅士族,自己族内搞的私塾,也会允许本族内的女子上学。

        可杨宪要做的,与那些有着本质不同。

        他扬州小学虽然同样也有招收女娃,可毕竟都只是小孩,而且范围有限。

        杨宪现在要做的是让整个大明的女子享受与男子同等教育的机会。

        因此需要一个属于女性自己的倡导者、改革者。

        这个人,在杨宪看来徐府的徐妙云最为合适。

        首先徐妙云身份地位摆在这里,徐达成为中山郡王后,那么她自然就是郡主。

        再者便是她另一重身份,女诸生。

        在外人眼中,徐妙云就是女子有才的代表性人物。

        杨宪上门拜访时,徐达因事外出了,徐家几个兄弟姐妹倒是正好都在。

        杨宪没有丝毫犹豫,开门见山,直接和徐妙云讲明了来意,以及自己接下来要建立女子学校的规划。

        听得徐家几个兄弟姐妹大为震惊。

        虽然他们知道杨国公府前的那场辩论,这些日子也看过各种大明日报与江南日报,知道朝廷要改革,可没想到杨宪一开口就来这么大。

        这简直是行千古未有之大变革。

        徐妙锦脸上带着自嘲的神情,反问道:“女子即便接受了教育又能如何?难道日后还能像男人一样上战场建功立业,能够通过科考入朝为官不成?如果这些都解决不了,那么与现在又有多少区别呢?”

        “妙锦!”徐妙云开口道。

        面对姐姐的呵斥,徐妙锦丝毫不让,就这么直直看着杨宪。

        徐妙锦显然是把之前自己姐姐关在书房几天不出来的事情,算在了杨宪头上。

        认为杨宪辜负了自己的姐姐。

        因此自从杨宪与王月悯结婚后,徐妙锦对他的态度便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这点杨宪前次拜访徐府的时候,便已经察觉到了。

        他知道这是徐妙锦习惯性的反呛。

        可这番话,同样恰恰问出了如今大明所有女子真正的心声。

        徐妙云、徐妙清她们几个也是不由自主抬头看向了杨宪,等待着杨宪的回答。

        杨宪嘴角微微扬起,几乎毫不犹豫地开口回道。

        “可以!”

        此话一出,现场立马安静了下来,连一根针掉落的声音都能听到。

        徐妙云原本只是处于本能反应,下意识想要为难杨宪而已。

        可她没想到,杨宪会是这个反应。

        徐妙锦张大了嘴巴,眼里满是震惊。

        很显然这个回答,也同样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https://www.xygwh.cc/88413/88413010/13596569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ygwh.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ap.xygwh.cc